中欧班列经 “中间走廊” 抵达土耳其用时缩短至 15 天:重塑欧亚贸易新动脉
2025 年 8 月 4 日,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副部长恩维尔・厄斯库尔特宣布,中欧班列经 “中间走廊” 从中国出境到入境土耳其的运输时间已缩短至 15 天。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多式联运通道进入高效运营阶段,更预示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一、“中间走廊”:被低估的欧亚贸易捷径
“中间走廊” 又称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 90 年代的欧亚经济合作倡议。不同于传统中欧班列依赖的 “西伯利亚大铁路”(北通道)和经波斯湾、苏伊士运河的海运路线(南通道),“中间走廊” 以 “中国 — 哈萨克斯坦 — 里海 — 阿塞拜疆 — 格鲁吉亚 — 土耳其 — 欧洲” 为核心路线,全长约 6000 公里,是连接东亚与南欧、中东的最短陆路通道。
在过去,这条线路因基础设施薄弱、跨国协调复杂等问题,一直未能发挥其潜力。例如,里海沿岸港口的吞吐能力不足,哈萨克斯坦与阿塞拜疆之间的铁路轨距不同(前者为 1520 毫米宽轨,后者为 1435 毫米标准轨),导致货物需多次换装,单趟运输时间常超过 30 天。此外,沿线国家的海关流程差异、语言壁垒、物流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通道的实用性。
2020 年后,随着中国与中亚、南高加索国家合作的深化,“中间走廊” 迎来改造契机。哈萨克斯坦升级了阿克套港的集装箱码头,新增 3 台岸桥起重机,年吞吐量从 50 万标箱提升至 120 万标箱;阿塞拜疆投资 20 亿美元修建了巴库 — 第比利斯 — 卡尔斯铁路的复线工程,列车通行速度从 80 公里 / 小时提高至 120 公里 / 小时;土耳其则扩建了伊斯坦布尔的马尔马拉海隧道,使其能容纳双层集装箱列车通行。这些改造直接推动了运输效率的跃升,为 “15 天时效” 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15 天时效的背后: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
将运输时间压缩一半,绝非单纯的基础设施升级所能实现,更依赖于技术赋能与跨国协作机制的创新。
在技术层面,“中间走廊” 引入了 “智慧物流追踪系统”,通过北斗定位、物联网传感器和区块链技术,实现货物全流程可视化。例如,中国发运的集装箱在西安港装上列车时,就会被植入电子标签,实时上传位置、温度、震动等数据。途经里海时,货主可通过手机 APP 查看船舶的实时航行轨迹;进入土耳其后,海关系统能自动识别货物信息,实现 “无纸通关”。这套系统使货物异常率降低了 70%,大幅减少了因信息滞后导致的滞留。
机制层面,中国、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五国于 2024 年签署《“中间走廊” 联合运营备忘录》,建立了 “单一窗口” 通关机制。以往,货物在五国边境需提交 5 套不同的申报文件,重复查验率高达 40%;如今,企业只需在出发地一次申报,数据便会同步至沿线所有海关,查验次数减少至 1—2 次。此外,五国还统一了货物保险标准,推出 “一次投保、全程覆盖” 的跨境保险产品,解决了以往因责任划分不清导致的纠纷。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供应链专家阿里・厄兹坎指出:“15 天不仅是一个时间数字,更代表着沿线国家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进’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中间走廊’从一条备选路线,变成了真正有竞争力的欧亚贸易主通道。”
三、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分流海运,补充空运
“中间走廊” 时效的提升,正在重塑欧亚贸易的运输格局。长期以来,中欧货物运输依赖海运(占比约 70%)和空运(占比约 25%),铁路仅占 5% 左右。海运虽成本低,但时效长(40—50 天),且受苏伊士运河拥堵、红海局势动荡等风险影响;空运时效快(7—10 天),但成本是铁路的 5—8 倍,仅适合高价值商品。
“15 天时效 + 适中成本” 的 “中间走廊”,恰好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以电子产品为例,从中国重庆运往德国慕尼黑,海运需 45 天,空运需 8 天,“中间走廊” 铁路仅需 18 天(含土耳其至慕尼黑的分拨时间),成本为空运的 1/3。这使得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对时效和成本均敏感的商品,开始大量转向铁路运输。2025 年上半年,经 “中间走廊” 运输的电子设备同比增长 120%,占该通道货运量的 35%。
对土耳其而言,这条通道使其从 “欧亚边缘” 变为 “枢纽核心”。伊斯坦布尔的哈比耶物流园区已成为 “中间走廊” 的欧洲分拨中心,货物从这里通过公路或铁路,2 天内可抵达德国杜伊斯堡、法国里昂、意大利米兰等城市。土耳其贸易部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该国过境贸易额同比增长 42%,其中 70% 来自 “中间走廊” 的贡献。
四、挑战与未来:如何巩固优势?
尽管 “中间走廊” 取得显著进展,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运力瓶颈,目前该通道的年货运量约 150 万标箱,仅为 “北通道”(西伯利亚大铁路)的 1/5,主要原因是里海的轮渡运力有限,旺季时常出现 “一箱难求” 的情况。为此,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计划联合打造 “里海快速轮渡线”,新增 3 艘可载运 1000 标箱的滚装船,预计 2026 年投运后,运力将提升一倍。
其次是地缘政治风险。“中间走廊” 途经的南高加索地区局势复杂,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边境冲突、土耳其与叙利亚的紧张关系,都可能影响通道稳定性。专家建议,可借鉴欧盟 “泛欧交通网络” 的经验,建立跨国危机应急机制,例如在格鲁吉亚巴统港储备 3 天的应急运力,确保局部冲突时货物能快速改道。
此外,与海运的成本差距仍是竞争短板。目前 “中间走廊” 的单位运费约为海运的 2 倍,若要吸引更多大宗商品(如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需通过规模化运输进一步摊薄成本。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 2025 年内将 “中间走廊” 的班列频次从每周 15 列增加至 30 列,目标是通过量的提升,将单位成本降低 20%。
展望未来,“中间走廊” 的潜力不仅限于货运。随着通道成熟,沿线国家正探讨开通 “中欧班列 + 旅游” 的跨境专列,游客可从西安出发,经里海、高加索山脉抵达伊斯坦布尔,全程 18 天,体验多国文化。这种 “物流 + 文旅” 的融合模式,或将为 “中间走廊” 注入新的活力。
从 30 天到 15 天,“中间走廊” 的蜕变不仅是运输效率的提升,更是欧亚国家合作共赢的见证。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这条横跨大陆的钢铁动脉,正以更开放、更高效的姿态,书写着国际贸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