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线货运量激增:全球航运格局的 “冰上革命”

北极航线货运量激增:全球航运格局的 “冰上革命”

2025 年上半年,北极航线(又称 “北方航道”)的货运量达 1800 万吨,同比增长 45%,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商船的货运量占比达 35%,主要运输液化天然气、铁矿石和机械设备。这一数据标志着北极航线从 “季节性备选通道” 逐渐成为 “全球航运主通道” 的有力竞争者,正在引发全球物流格局的深刻变革。

一、北极航线:被 “融化” 的黄金通道

北极航线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通道,主要分为两条:

  • 东北航道:西起冰岛,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东至白令海峡,连接欧洲与亚洲。
  • 西北航道:东起加拿大巴芬岛,经北极群岛至白令海峡,连接北美与亚洲。

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主要是东北航道,因其冰情相对稳定,且俄罗斯已在沿线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港口和破冰船保障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夏季无冰期从 2000 年的 2 个月延长至 2025 年的 4 个月(6-9 月),为商船通行创造了条件。

与传统航线相比,北极航线的优势显著:从中国上海至荷兰鹿特丹,经北极航线比经苏伊士运河缩短约 2800 海里(5186 公里),航程减少 15 天,燃油成本降低 30%。以 1.8 万标箱的集装箱船为例,单趟可节省燃油费用约 80 万美元。

俄罗斯北极开发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5 年北极航线的货运量仅为 130 万吨,2020 年增至 1000 万吨,2025 年上半年达 1800 万吨,十年间增长 13 倍,增速远超其他国际航线。

二、中国商船的 “冰上突破”

中国是北极航线的积极参与者。2025 年上半年,中远海运、招商局能源运输等企业共派出 32 艘商船参与北极航运,运输货物 630 万吨,主要包括:

  • 能源产品:从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运输液化天然气至中国江苏、浙江,占中国进口俄气的 15%。
  • 矿产资源:从挪威纳尔维克港运输铁矿石至中国青岛,供应宝武钢铁等企业。
  • 机械设备:从中国大连运输风电设备至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用于北极风电项目建设。

为适应北极航行,中国企业对商船进行了特殊改造:

  • 船体采用 “冰级加强” 设计,可抵御 0.8 米厚的冰层撞击;
  • 配备 “北极导航系统”,整合卫星冰情监测、破冰船位置共享等功能;
  • 船员需通过北极航行培训,掌握冰区航行技巧和应急处理能力。

中远海运集团北极航线项目负责人表示:“2025 年我们开通了‘上海 — 摩尔曼斯克 — 鹿特丹’定期航线,每周 1 班,夏季无冰期可实现常态化运营。这条航线不仅为客户节省了成本,更规避了红海局势动荡、苏伊士运河拥堵等风险,成为供应链备份的重要选择。”

三、对全球航运的颠覆性影响

北极航线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航运的 “权力格局”,对传统航线和港口产生深远影响。

对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来说,北极航线的分流效应已显现。2025 年上半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量同比下降 5%,其中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船减少 8%。埃及政府已计划投资 200 亿美元扩建运河,增加通航能力并降低通行费,以应对竞争。

对港口而言,北极航线沿线的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挪威特罗姆瑟等港口迅速崛起。摩尔曼斯克港通过扩建集装箱码头和增加冷藏设施,2025 年上半年的吞吐量同比增长 60%,成为北极航线的核心枢纽。与之相对,部分传统港口面临转型压力,如新加坡港正加强与北极港口的合作,打造 “北极航线 + 马六甲海峡” 的联运网络。

从全球贸易格局看,北极航线使北欧国家与中国的距离大幅缩短,促进了双边贸易增长。2025 年上半年,中国与挪威的贸易额同比增长 22%,其中三文鱼、鱼油等产品通过北极航线运输,保鲜期延长 3 天,出口量增长 35%。

挪威船级社(DNV)的研究预测,到 2030 年,北极航线的年货运量将突破 1 亿吨,占亚欧海运量的 10%;到 2050 年,随着北极冰盖进一步消融,全年通航成为可能,货运量有望占亚欧海运量的 30%。

四、冰与火的挑战:北极航线的现实瓶颈

尽管前景广阔,北极航线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如同在 “冰与火” 之间前行。

自然环境风险首当其冲。即使在夏季,北极海域仍可能出现浮冰和冰山,2025 年 6 月就有一艘货船因避让冰山偏离航线,延误 3 天。此外,极夜(冬季)、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也限制了航行时间,目前全年有效通航期仍不足半年。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效率提升。北极航线沿线的港口数量少、设备简陋,摩尔曼斯克港的集装箱装卸效率仅为鹿特丹港的 1/3;破冰船数量不足,俄罗斯的破冰船队虽有 40 艘,但旺季仍供不应求,租用费用高达每天 50 万美元。

地缘政治复杂性增加了不确定性。北极航线主要流经俄罗斯专属经济区,俄罗斯对航线的管控严格,要求商船必须使用俄罗斯破冰船领航并缴纳费用(每吨货物约 10 美元),这引发部分国家的不满。此外,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在北极地区加强军事存在,可能影响航线的稳定性。

生态保护压力日益凸显。航运可能导致北极海域的油污泄漏、噪音污染,威胁北极熊、北极狐等珍稀物种。国际海事组织(IMO)已出台《北极航运环境保护规则》,要求商船使用低硫燃油,并安装油污回收设备,但执行力度仍需加强。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正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加入《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与俄罗斯合作建设 “北极物流中心”,研发新一代破冰集装箱船。同时,推动 “冰上丝绸之路” 与俄罗斯 “北极走廊” 战略对接,共同提升航线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北极航线的崛起,是全球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条 “冰上通道” 的成熟,不仅将改变货物的流动方向,更将重塑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在这场 “冰上革命” 中,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竞争与合作,是所有参与方需要共同面对的命题。

lltx182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