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中欧班列已从一条探索性的贸易通道,演变为亚欧大陆上不可或缺的陆路运输大动脉。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追求“开行数量”到注重“运行质量”的战略转变,“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发展的核心关键词。然而,在规模与效率提升的同时,新的挑战也随之浮现,考验着中欧班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中欧班列的演进之路
中欧班列的演进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 开创与探索期(2011-2015):班列初步开行,线路单一,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运营,旨在测试线路可行性和培育市场。
- 爆发与增长期(2016-2020):开行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线路网络迅速覆盖亚欧大陆主要节点城市,“重去轻回”(西行货多,东行货少)的问题开始显现。
- 提质与增效期(2021至今):政策导向从“增量”转向“提质”,核心目标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优化货源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班列从“政策性项目”向“市场化运营”转型。
二、 “提质增效”的核心内涵与举措
“提质增效”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系列具体的运营优化和战略调整上:
- 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升级:
- 口岸扩能改造: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关键边境口岸进行扩能改造,提升换装、查验和通关效率,缓解拥堵瓶颈。
- 集结中心建设:推动西安、成都、重庆、郑州、乌鲁木齐等“五大集结中心”建设,通过“化零为整”的组货模式,开行“公共班列”,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列车满载率和开行稳定性。
- 规则标准“软联通”的优化:
- 通关便利化:推动“海关-铁路-运营企业”数据协同,实施“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全程放行,大幅缩短在口岸的滞留时间。
- 统一单证:推广使用《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CIM/SMGS)统一运单,减少在过境国的单证操作,提升操作效率。
- 运营与服务的创新:
- 开发定制化班列:针对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冷链货物等特殊需求,开行专列,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 拓展“班列+”模式:与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深度融合,打造“运贸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提升附加值。
- 增强回程组织能力:积极组织欧洲的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母婴用品、葡萄酒等商品回程,改善“重去轻回”的失衡问题,降低综合成本。
三、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尽管“提质增效”成效显著,但中欧班列仍面临一系列复杂的内外部新挑战:
- 地缘政治的巨大不确定性:
- 乌克兰危机导致经俄罗斯、白俄罗斯的传统主干线路风险增高,部分货主转向其他运输方式。
- 一些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心态趋于复杂,政治上的疑虑可能转化为对班列运营的隐性壁垒。
- 寻求和开发中间走廊(经中亚、里海、高加索至欧洲) 等替代路线成为必然选择,但这些线路距离更长、多式联运更复杂、成本更高。
- 市场竞争与补贴退坡的压力:
- 海运价格回归:疫情期间海运价格高企带来的红利消失,海运价格回归常态,对铁路的性价比优势形成挤压。
- 补贴退坡:政府补贴逐步减少直至退出是大势所趋,班列运营必须尽快实现纯粹的市场化盈利,这对运营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 内部协同与效率的深层次问题:
- 国内外协调难度大:途经多国,涉及不同轨距、语言、法律和操作习惯,协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 同质化竞争:国内部分节点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内耗,未能完全形成差异化互补的格局。
- 供应链韧性不足:全球性突发事件(如疫情、地区冲突)暴露出班列供应链的脆弱性,抗风险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四、 未来展望:迈向稳定、高效、可持续的新阶段
面对挑战,中欧班列的未来发展需聚焦以下几点:
- 路线多元化:加速打造中间走廊等替代路线的稳定运营能力,分散地缘政治风险,构建更具韧性的运输网络。
- 服务高端化:从单一的运输服务向综合供应链服务转型,提供仓储、金融、报关、配送等一站式解决方案,锁定高附加值货源。
- 运营智能化:大力应用数字技术,如区块链(确保单证透明可信)、物联网IoT(实时追踪货物状态)、大数据(优化线路和预测需求),打造“数字班列”,全面提升运营效率。
- 合作国际化:与沿线各国建立更深入、更市场化的商业合作模式,淡化政治色彩,强调互利共赢的商业逻辑,确保规则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结论
中欧班列的演进,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贸治理的缩影。它已成功证明了跨大陆铁路运输的巨大价值和潜力。“提质增效”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虽然前路面临地缘政治、市场竞争和内部协同的新挑战,但只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合作,中欧班列就有能力穿越不确定性,真正成长为一条稳定、高效、可持续的亚欧贸易黄金通道,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繁荣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