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式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骨架”,其价值与潜力毋庸置疑。然而,这副“骨架”在生长与运作中,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来自基础设施、运营协调、数据联通与绿色转型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认清这些痛点并找到破解之道,是释放其全部潜能的关键。
一、 核心机遇:为什么多联式运输是未来所向?
在讨论挑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其面临的巨大机遇,这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价值所在。
- 全球化与供应链韧性的需求:后疫情时代,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多联式运输通过路线的多样化,能够有效规避单一运输方式的风险,是构建稳健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手段。
- 电子商务与消费升级的驱动:跨境电商的爆炸式增长,对端到端的物流效率、成本和可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多联式运输是满足这一“海淘”需求的基础设施。
- 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持:无论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欧洲的泛欧交通网络(TEN-T),都将多联式运输作为关键抓手,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大力倾斜,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 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运输业的碳排放压力日益增大。将长途干线运输从卡车转向更节能的铁路或水路,是物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最有效路径之一。
二、 核心痛点:实践中面临的四大“拦路虎”
尽管前景光明,但多联式运输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梗阻。
痛点一:基础设施与标准的“硬阻隔”
- “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港口、铁路场站与公路网络之间的“微循环”系统常常是堵点。集疏运能力不足导致集装箱在港口堆积,却无法快速运出。
- 标准壁垒:集装箱标准相对统一,但背后的运输单证、数据格式、货物安全查验标准等在各地、各方式间仍存在差异,导致流程复杂,效率低下。
痛点二:协调与责任的“软断层”
- “九龙治水”的协调困境:一票到底的背后,是海运、铁路、公路等多个承运人之间的复杂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容易互相推诿。
- 法律与保险体系复杂:不同的运输方式适用不同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如海运适用《海牙规则》,公路适用《CMR公约》),发生货损时,法律适用和索赔过程极为繁琐。
痛点三:数据与信息的“孤岛效应”
- 信息不透明:货物一旦进入铁路或海运环节,就如同进入“黑箱”,货主无法实时获取精准的位置和状态信息。海运、铁路、公路的信息系统互不相通,形成数据孤岛。
- 单证流转效率低:仍大量依赖纸质单证,如提单、运单等,流转慢、易丢失、验证难,严重影响了通关和提货效率。
痛点四:成本与绿色的“两难平衡”
- 初期成本与结构性成本:构建多式联运体系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换装、堆存、等待都会产生额外成本,若管理不善,其成本优势可能被抵消。
- 绿色转型的压力:虽然多式联运本身更环保,但港口、场站的装卸设备(如龙门吊、集卡)仍大量使用柴油,产生了新的集中排放问题,面临环保考核压力。
三、 破解之道: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生态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行业与企业多方联动,从硬件、软件、规则三个层面系统性地寻求破解。
破解之道一:强化“硬联通”,优化枢纽节点
- 推进“枢纽升级”:投资建设“无缝衔接”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实现港口、铁路站场、公路港在同一园区内的物理融合,减少中间搬运环节。
- 发展专用设备:推广使用公铁两用挂车、铁路平板车等专用装备,进一步提升换装效率。
破解之道二:推行“单一体”,简化规则流程
- 探索“一单制”:推动建立具有物权凭证功能的多式联运运单,实现“一次委托、一次结算、一单到底”,从根本上解决法律与责任划分的难题。
- 推动规则统一:在国际和国内层面,推动贸易便利化,如实施“单一窗口”通关、标准化数据元,减少单证和检验的重复性。
破解之道三:建设“数字链”,打破信息孤岛
- 打造公共信息平台:由政府或行业联盟主导,构建国家级或区域级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强制或鼓励各方接入,实现全程物流状态的实时、透明可追溯。
- 拥抱新技术:应用物联网(IoT)、5G和区块链技术。IoT传感器监控货物状态;区块链确保运单、海关文件等数据的不可篡改和高效流转。
破解之道四:聚焦“绿色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 能源清洁化:在港口、枢纽推广使用电动集卡、氢能卡车和龙门吊“油改电”,降低枢纽节点的碳排放。
- 模式最优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企业设计最优的多式联运路径,不仅在成本和时间上最优,也在碳排放上最优,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总结展望:
多联式运输的征程,是一场从“物理连接”到“系统融合”的深刻变革。挑战固然艰巨,但机遇更加诱人。未来的多式联运,将不再仅仅是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由标准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神经中枢、统一化商业规则共同构成的智慧物流生态系统。唯有打通这些“任督二脉”,现代物流的“骨架”才能更加坚韧、高效与绿色,真正支撑起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