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墨运费连涨 3 个月!2025 年 “旺季附加费” 再创新高

中墨运费连涨 3 个月!2025 年 “旺季附加费” 再创新高

**

自 2025 年年初以来,中国至墨西哥航线的海运市场宛如遭遇了一场 “价格狂飙”,令人瞩目。这场运费的持续攀升,已对众多行业的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墨运费呈现出连续上涨的态势,进入旺季之后,“旺季附加费” 更是一举突破历史高位,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水平。这一现象不仅给从事中墨贸易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也引发了行业内外对于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的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墨运费的疯涨?这背后又反映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哪些新变化?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并探讨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中墨运费上涨现状

从数据来看,2025 年年初,中国至墨西哥主要港口(如曼萨尼约港、韦拉克鲁斯港)的集装箱海运价格就开始稳步上扬。到了第二季度,涨幅更是明显加快。仅仅三个月内,40 英尺集装箱的基本运费就从年初的约 3000 美元,飙升至超过 5000 美元,涨幅高达 67% 左右。进入传统旺季之后,各大船公司纷纷宣布加收 “旺季附加费”,这一费用更是将单个 40 英尺集装箱的运输成本推高至 7000 美元以上,创下了近年来的历史新高。

在一些特定时段,例如临近墨西哥重要节日或者电商促销季时,运费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部分热门航线的舱位甚至出现了 “一舱难求” 的局面,即便企业愿意支付高额的附加费用,也难以确保能够订到舱位。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货物的及时运输,还使得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需求端:墨西哥市场蓬勃发展,出口订单激增

(一)墨西哥成为产业转移 “热土”,中间品进口需求暴增

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墨西哥凭借其靠近美国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等显著优势,吸引了大量产业转移,成为了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关键一环。特别是汽车和电子等产业,众多国际巨头纷纷在墨西哥投资建厂。以汽车行业为例,特斯拉、福特等汽车巨头相继在墨西哥建立了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这些工厂的建立带动了对汽车零部件的大量需求。而电子行业方面,苹果、三星等企业也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这使得手机组装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需求猛增。

这些企业所需的汽车零部件(如电池、芯片)以及手机组装材料(如屏幕、外壳)等,大部分都依赖从中国进口,且主要通过海运方式运输。以 2024 年为例,墨西哥汽车产量同比增长了 18%,当地工厂所需汽车电池的 60% 来自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墨西哥汽车企业大幅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订单。仅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中国运往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海运货量就同比增长了 45%。大量集装箱涌向墨西哥主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港口 —— 曼萨尼约港,直接将该港口的舱位利用率推高至 95% 以上,导致舱位供不应求,运费自然水涨船高。

(二)跨境电商崛起,消费品运输需求 “淡季不淡”

在墨西哥,跨境电商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这一趋势彻底打破了传统海运市场 “旺季高需求、淡季低需求” 的固有规律。据墨西哥电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墨西哥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突破 400 亿美元大关,其中高达 70% 的消费品来自中国,涵盖了服装、家电、家居用品等多个品类。

为了满足全年稳定的消费需求,像亚马逊墨西哥站和 Mercado Libre 等电商平台普遍采用 “预囤货” 策略。即使在上半年的传统淡季,这些平台也会大量采购中国商品,并通过海运运往墨西哥海外仓。以 2025 年 1 – 2 月为例,尽管处于传统淡季,但中墨航线的跨境电商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了 30%,其中家电类产品的运输量更是增长了 52%。这种 “淡季不淡” 的强劲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海运舱位的紧张局面,推动运费持续上涨。

(三)USMCA 刺激 “转口贸易” 需求

自 2020 年生效的《美国 – 墨西哥 – 加拿大协定》(USMCA)规定,符合特定原产地规则的北美地区生产的汽车、电子产品等产品可享受免税待遇。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 “中国 – 墨西哥 – 美国” 转口贸易模式的兴起。中国企业先将货物海运至墨西哥,在当地进行简单加工(如贴标、组装)后,再出口至美国,以此享受关税优惠。

以手机行业为例,2024 年通过转口贸易从中国出口至墨西哥的手机数量达到 1200 万部,同比大幅增长 60%。这些手机大多通过海运抵达墨西哥保税区,随后再分销至美国市场。仅在 2024 年,转口贸易就推动中墨航线海运货量增长了 35%,成为拉动该航线运输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大量的转口贸易货物对舱位的需求巨大,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海运资源更加供不应求,进而推动运费不断攀升。

三、运力端:供给增长滞后,关键资源 “僧多粥少”

(一)船公司运力投放 “保守”,新船难以及时补缺

全球主要船公司(如马士基、中远海运、赫伯罗特等)在进行运力资源配置时,通常依据长期市场预测来制定计划。然而,中墨航线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导致运力投放严重滞后。2024 年,中墨航线集装箱运输需求同比增长 40%,但船公司新增运力仅为 15%,供需之间出现了高达 25% 的运力缺口。

船公司运力投放 “保守” 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船舶建造周期较长,通常需要 2 – 3 年时间,这使得船公司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运力。其二,船公司对墨西哥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存在担忧,担心当前的需求增长只是短暂的 “热潮”,因此不愿大规模投资建造新船。例如,马士基在 2024 年仅为中墨航线新增了 2 艘 10000 标准箱(TEU)的船舶,这与该航线 40% 的需求增长率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进一步加剧了舱位紧张的局面。

(二)港口基础设施陈旧,货物 “堵在码头”

墨西哥主要港口的基础设施陈旧以及装卸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运力周转的 “瓶颈”。以墨西哥最繁忙的曼萨尼约港为例,该港口的集装箱码头仅有 5 个泊位,且大部分装卸设备使用年限超过 20 年,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其每小时的装卸效率仅为 25 标准箱(TEU),与中国上海港每小时 60 标准箱的装卸效率相比,差距巨大。

2024 年,曼萨尼约港频繁出现拥堵情况,主要原因包括设备故障以及劳动力短缺。船舶在该港口的平均停靠时间从以往的 7 天延长至 12 天,部分船舶甚至需要等待长达 2 周才能靠泊卸货。港口拥堵极大地降低了船舶的周转效率,原本每月能够在中国和墨西哥之间往返 3 次的船舶,由于在港口停靠时间延长,现在每月只能往返 2 次,实际有效运力减少了 33%。同时,港口拥堵导致大量集装箱堆积,无法及时转运,进一步占用了有限的舱位资源,使得 “一舱难求” 的情况愈发严重。

(三)舱位分配倾向 “大货主”,中小货主 “求舱无门”

在舱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船公司通常会优先将舱位分配给长期合作的大货主(如亚马逊、沃尔玛、大型汽车企业等),这使得中小货主面临 “订不到舱位” 的困境。大货主与船公司签订的长期舱位预订协议,通常会锁定航线 50% – 60% 的舱位。例如,2024 年亚马逊与中远海运签订协议,确保了其在中墨航线上 30% 的舱位用于运输平台上的消费品;特斯拉则锁定了 15% 的舱位用于运输汽车零部件。

这就导致中小货主只能竞争剩余 40% – 50% 的舱位。在需求旺季,中小货主甚至需要支付 30% – 50% 的附加费用才有可能订到舱位。许多中小货主由于无法及时订到舱位,只能将货物积压在仓库,导致交货延迟,不仅影响了企业的信誉,还增加了额外的仓储成本。

四、成本端:多重因素推高运营成本,运费 “水涨船高”

(一)燃料价格波动剧烈,船舶运营成本飙升

燃料成本在船公司运营成本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占总成本的 30% – 40%。自 2024 年以来,受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原油供需失衡等因素影响,船用燃料(IFO 380)价格从每吨 600 美元大幅上涨至每吨 900 美元,涨幅高达 50%。

燃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船舶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以一艘 10000 标准箱的集装箱船为例,从中国上海到墨西哥曼萨尼约港的单程航行大约需要 30 天,期间消耗燃料 1500 吨。燃料成本从原来的 90 万美元增加到 135 万美元,单程增加了 45 万美元。为了弥补成本的增加,船公司不得不提高运费。仅燃料价格上涨这一个因素,就推动中墨航线 40 英尺集装箱运费上涨了 20%。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港口及船舶人员短缺

在中国和墨西哥,海运相关行业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持续上升,同时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这进一步推高了运营成本。

在中国,港口工人和船员的薪资逐年递增。2024 年,港口工人的平均月薪同比增长 15%,船员月薪更是增长了 20%。此外,由于工作强度大、长时间离家等原因,行业出现 “招工难” 现象。部分船舶因船员配备不足而不得不延迟开航,影响了舱位供给。

在墨西哥,港口工人罢工事件频繁发生。2024 年,曼萨尼约港和韦拉克鲁斯港的港口工人因薪资纠纷举行罢工,每次罢工持续 7 – 10 天。罢工期间,港口装卸作业被迫停止,船舶无法按时离港。为应对罢工风险,船公司不得不增加安保成本,并临时雇佣替代工人,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而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都通过提高运费转嫁给了货主。

(三)港口费用及附加费 “五花八门”,综合成本攀升

近年来,墨西哥港口的各项费用(如码头操作费(THC)、滞期费、滞留费)不断上涨,且新增了众多附加费,使得货主的综合成本大幅增加。

以曼萨尼约港为例,2024 年,该港口 40 英尺集装箱的码头操作费从 800 美元上涨至 1000 美元,涨幅达 25%;滞期费从每个集装箱每天 50 美元涨至 70 美元,滞留费从每天 40 美元涨至 60 美元。此外,船公司还新增了诸如旺季附加费(PSS)、港口拥堵附加费(PCS)等费用。一个 40 英尺集装箱的总附加费在 500 – 800 美元之间,占总运费的 20% – 30%。

这些费用的增加显著提高了货主的综合物流成本,船公司则通过提高基本运费进一步放大了运费上涨幅度,使得中墨航线运费持续攀升。

五、政策与外部环境:贸易政策调整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市场波动

(一)墨西哥海关政策趋严,货物清关延迟

为打击走私、规范进口秩序,近年来墨西哥不断强化海关监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清关政策,如 “电子产品进口追溯系统” 和 “预申报系统”。这些政策虽然有助于市场规范化,但也导致货物清关时间延长,集装箱在港口的停留时间增加,间接影响了舱位周转。

以 2024 年实施的 “预申报系统” 为例,该政策要求货物在抵达港口前 72 小时,需向墨西哥海关提交详细的申报文件,并通过海关的 AI 系统审核。若审核不通过,则无法完成清关。这一政策使得约 30% 的货物因申报问题需要补充文件,清关时间从原来的 3 天延长至 7 天,部分货物甚至需要 10 天以上才能完成清关。集装箱在港口的长时间停留,导致船舶无法及时装卸货物,降低了舱位周转效率,进一步加剧了 “一舱难求” 的状况,推动运费上涨。

(二)美墨边境政策变动,转口贸易不确定性增加

美墨边境政策的变动对中国至墨西哥的转口贸易产生了影响,进而间接冲击了海运需求的稳定性。2024 年,美国海关加强了对从墨西哥进口货物的原产地核查,要求提供更为详细的加工认证文件。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货物被拒绝入境,导致货物在墨西哥保税区积压。

为应对美国海关的核查,中国企业不得不调整转口贸易流程,这使得货物在墨西哥的停留时间增加。部分货物甚至需要运回中国,造成了海运需求的短期波动。同时,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一些企业对转口贸易持观望态度,不敢大量下单,进一步加剧了海运市场的供需失衡。船公司因担心需求下降而不敢轻易增加运力,而实际需求却依然旺盛,最终导致舱位紧张局面持续,运费居高不下。

(三)地缘政治风险:航线调整与保险成本上升

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如中东地区紧张局势)也对中墨海运市场产生了间接影响。为规避风险,部分船公司调整了船舶航线,绕开高风险海域,这导致航程延长、燃油消耗增加,有效运力进一步下降。

例如,2024 年下半年,由于中东红海地区局势紧张,部分船公司(如赫伯罗特)暂停了经苏伊士运河至美洲的航线,转而选择绕道非洲好望角。这使得中国至墨西哥的航程从 30 天延长至 45 天,船舶周转效率降低了 33%,有效运力大幅减少。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导致船舶保险成本上升。2024 年,中墨航线的战争风险保险费同比增长 100%,这进一步增加了船公司的运营成本,推动运费上涨。

六、应对策略:企业与行业如何突破 “困局”

面对中墨航线 “运费高企、一舱难求” 的严峻形势,货主企业、船公司、政府以及行业协会需要共同努力,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市场紧张局面,降低供应链风险。

(一)货主企业:优化物流方案,降低对单一航线依赖

  1. 提前规划,锁定舱位:货主企业应与船公司签订长期舱位预订协议,或者通过货代公司(如中外运、锦程物流等)提前 2 – 3 个月预订舱位,避免在旺季出现 “订不到舱” 的情况。例如,某手机出口企业在 2024 年与中远海运签订长期协议,确保了全年稳定的舱位供应,有效保障了货物运输。
  2. 探索多式联运,优化运输路线:企业可尝试采用海运与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多式联运模式。例如,部分货物先通过海运至墨西哥临近港口,再通过铁路或公路转运至目的地,这样既能降低运输成本,又能提高运输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同时,企业还可以探索开发新的运输路线,减少对传统繁忙航线的依赖。
  3. 加强供应链协同,降低库存成本:企业应与供应商、货代公司、客户等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和库存,避免因库存积压导致的额外成本增加。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实施 JIT(准时制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二)船公司:合理调配运力,提升服务质量

  1. 优化运力布局,适度增加投入:船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调整运力布局。在中墨航线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适度增加船舶投入,提高航线的运输能力。同时,可通过租赁船舶等方式,快速补充运力,缓解舱位紧张局面。例如,某船公司在 2024 年通过租赁 3 艘集装箱船,有效提升了在中墨航线的运力供给。
  2. 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减少船舶停留时间:船公司应与墨西哥港口加强合作,推动港口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提高装卸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优化港口作业流程,减少船舶在港口的停留时间,提高船舶周转效率。例如,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装卸设备,可将港口装卸效率提高 50% 以上,从而有效提升船舶的运营效率。
  3.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满意度:船公司可推出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为一些对运输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客户提供 “快线服务”,确保货物能够快速、准时送达目的地;为中小客户提供拼箱服务,降低其运输成本。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政府与行业协会: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市场协调发展

  1. 政府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政府应加强对海运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恶意哄抬运费、垄断舱位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可通过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船公司增加运力投放,降低企业运营

lltx182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