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 “东通道” 累计通行超 3000 列:东北口岸群的开放新动能

中欧班列 “东通道” 累计通行超 3000 列:东北口岸群的开放新动能

2025 年 8 月 7 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截至 7 月 31 日,中欧班列经 “东通道”(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铁路口岸)通行的班列已达 3002 列,运送货物超 30 万标箱,通行量占全国中欧班列总量的 26.6%。这一数据不仅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更彰显了中国东北口岸群在中欧贸易中的枢纽地位。

一、“东通道”:中欧班列的 “北境动脉”

中欧班列 “东通道” 由满洲里、绥芬河、同江三个铁路口岸构成,是中国连接欧洲最近的陆路通道之一。其中,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承担着全国 60% 以上的中欧班列通行任务;绥芬河口岸连接俄罗斯远东铁路,是通往圣彼得堡、莫斯科的重要节点;同江铁路大桥(中俄首座跨江铁路大桥)于 2022 年通车,为 “东通道” 新增了一条货运干线。

与 “西通道”(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相比,“东通道” 具有独特优势:一是距离短,从沈阳、长春等东北城市发往欧洲,经 “东通道” 比 “西通道” 近 1000—1500 公里,可节省 2—3 天运输时间;二是路线稳定,主要途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小;三是冬季适应性强,满洲里等口岸配备了冻煤解冻、集装箱加热等设备,可保障全年无休运营。

2025 年,“东通道” 的线路网络进一步扩展,已开通至波兰马拉舍维奇、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等 27 条线路,覆盖 14 个欧洲国家。其中,“沈阳 — 汉堡” 班列实现 “每周 5 列” 常态化运行,“哈尔滨 — 莫斯科” 班列新增冷链专列,可运输肉类、水果等易腐货物。

二、3000 列背后:货量与结构的双重升级

3000 列的通行量,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反映了 “东通道” 货运结构的优化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从货量看,“东通道” 班列从 2020 年的 1200 列增至 2025 年的 3000 列,五年间增长 150%,年均增速达 20%。这一增长得益于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的深化:辽宁的汽车零部件、吉林的农产品、黑龙江的木材加工品,通过 “东通道” 源源不断进入欧洲市场。2025 年上半年,仅辽宁省就通过 “东通道” 出口汽车零部件 12 万标箱,同比增长 45%。

从货物结构看,高附加值商品占比显著提升。2020 年,“东通道” 运输的主要是大宗商品(如钢材、煤炭),占比约 60%;2025 年,电子设备、机械设备、汽车整车等高端产品占比达 55%,其中笔记本电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 80% 和 120%。这一变化与欧洲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 欧盟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推动了中国电动车零部件出口,而 “东通道” 的时效优势(比海运快 30 天)成为企业的首选。

为支撑货量增长,“东通道” 的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满洲里口岸新增了 5 条集装箱专用线,集装箱堆场面积从 10 万平方米扩至 25 万平方米,班列通关时间从 8 小时压缩至 3 小时;同江铁路大桥配套建设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配备无人叉车和智能调度系统,单月吞吐量突破 1 万标箱。

三、对东北振兴的战略意义

“东通道” 的繁忙,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在产业升级方面,“东通道” 推动东北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长春一汽集团通过 “东通道” 将汽车发动机运往德国大众集团的斯洛伐克工厂,再将组装好的整车运回中国,形成 “东北制造 — 欧洲组装 — 全球销售” 的闭环。这种模式使一汽的出口成本降低 20%,订单响应速度提升 50%。2025 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18%,其中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的货物贡献了 35% 的增量。

在就业与经济拉动方面,“东通道” 带动了物流、贸易、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满洲里口岸周边已形成物流园区、保税仓库、汽车组装厂等产业集群,创造就业岗位 5 万余个;哈尔滨国际集装箱中心站的运营,使当地物流企业数量从 2020 年的 200 家增至 2025 年的 500 家,物流从业人员增长 1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王颖表示:“中欧班列‘东通道’让东北从‘内陆腹地’变成了‘开放前沿’。以往东北企业出口依赖大连港海运,现在通过‘东通道’可直达欧洲,这种物流方式的多元化,对东北经济的韧性提升至关重要。”

四、未来方向:从 “运输通道” 到 “贸易枢纽”

尽管 “东通道” 成绩显著,但要实现从 “运输通道” 到 “贸易枢纽” 的跨越,仍需突破以下瓶颈:

一是回程货比例偏低。目前,“东通道” 的去程班列(中国至欧洲)与回程班列(欧洲至中国)比例约为 3:1,空箱率较高,导致运输成本难以下降。主要原因是欧洲对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如木材、机械设备)有限,而高附加值商品更倾向于空运。为此,东北三省正联合打造 “中欧班列 + 跨境电商” 模式,鼓励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通过 “东通道” 进口欧洲母婴用品、奢侈品,目标是 2026 年将回程货比例提升至 1:1.5。

二是多式联运衔接不足。目前 “东通道” 以铁路运输为主,与公路、海运的衔接不够顺畅。例如,黑龙江的粮食通过 “东通道” 出口欧洲时,需先经公路从农场运至铁路站,增加了中间环节。计划建设的 “哈尔滨 — 佳木斯” 铁路专用线,将实现粮食产区与 “东通道” 的直接连接,预计 2027 年通车后可降低 15% 的短途运输成本。

三是国际合作有待深化。“东通道” 途经俄罗斯的里程占比达 70%,但中俄铁路的协调仍存在障碍,如调度系统不兼容、冬季运能受限等。2025 年 5 月,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俄罗斯铁路公司签署协议,计划联合升级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关键路段,将列车通行速度从 80 公里 / 小时提高至 100 公里 / 小时,同时建立中俄联合调度中心,提升跨境运输效率。

展望未来,“东通道” 还将探索 “班列 + 金融”“班列 + 文旅” 等新业态。例如,推出基于班列运输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可凭货运单据向银行申请贷款;开通 “莫斯科 — 哈尔滨” 旅游专列,带动中俄双向旅游。

从 1200 列到 3000 列,中欧班列 “东通道” 的成长轨迹,既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缩影,也是中俄欧经贸合作深化的见证。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的今天,这条北境动脉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为东北振兴和欧亚贸易注入持久动力。

lltx182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