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 “西通道” 霍尔果斯口岸通行量破万列:陆锁国的开放钥匙
2025 年 8 月,中欧班列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通行的班列数量突破 10000 列,较 2024 年提前 2 个月达成这一里程碑。作为中欧班列 “西通道” 的核心出境口岸,霍尔果斯的繁忙不仅反映了中欧贸易的韧性,更彰显了中国西北内陆通过陆路口岸融入全球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一、霍尔果斯:从边境小镇到国际枢纽
霍尔果斯位于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2011 年,霍尔果斯设立经济开发区;2018 年,中欧班列首次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开启了其从 “边境小镇” 到 “国际物流枢纽” 的蜕变。
如今的霍尔果斯口岸已建成 “铁路 + 公路” 双口岸格局:
- 铁路口岸:拥有 4 条宽轨(1520 毫米)、4 条准轨(1435 毫米)集装箱专用线,配备自动化换装设备,可实现 “一站式” 换轨(无需卸箱),单列换装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
- 公路口岸:开通 6 条进出境通道,采用 “车牌识别 + 电子申报” 系统,货车通关时间从 2 小时压缩至 30 分钟。
2025 年 1-8 月,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 3200 万吨,同比增长 28%;其中中欧班列运输货物 105 万标箱,占全国中欧班列总量的 28%,主要货物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和农产品。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吴宏说:“十年前,这里的铁路站每天最多接发 1 列火车;现在,我们每天要处理 35 列中欧班列,高峰期达 42 列。口岸的变化,是中国西北对外开放的缩影。”
二、效率密码:“数字口岸” 与 “联动通关”
霍尔果斯口岸能支撑万列中欧班列通行,关键在于其打造的 “数字口岸” 系统和 “联动通关” 机制,实现了效率的跃升。
“数字口岸” 系统整合了海关、铁路、货代等 12 个部门的数据,形成 “一单到底” 的电子通关流程。企业在西安、重庆等城市发运货物时,即可通过系统提前申报,数据实时同步至霍尔果斯海关和哈萨克斯坦扎尔肯特海关。列车抵达口岸后,系统自动比对货物信息与申报数据,无误后自动放行,无需人工干预。这套系统使班列在口岸的停留时间从 2018 年的 8 小时降至 2025 年的 1.5 小时,通关效率提升 80%。
“联动通关” 机制则解决了中哈两国的监管差异。霍尔果斯与扎尔肯特海关建立了 “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的合作模式:
- 对高信用企业的货物实施 “抽查放行”,查验率从 20% 降至 5%;
- 设立 “绿色通道”,生鲜、药品等时效性货物优先通关;
- 联合开展 “风险布控”,共同打击走私和违禁品运输。
2025 年 6 月,一列搭载新疆樱桃的中欧班列从霍尔果斯出境,通过 “绿色通道” 仅用 1 小时就完成中哈两国通关,最终 3 天内抵达俄罗斯莫斯科,比传统运输方式缩短 4 天,樱桃损耗率从 15% 降至 5%。
三、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
霍尔果斯口岸的繁忙,正通过 “通道经济” 带动新疆及西北内陆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在新疆本地,中欧班列带动了 “口岸经济” 的繁荣。霍尔果斯口岸周边已形成总面积 50 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聚集了 200 多家物流企业、50 家加工企业,从事货物分拨、保税加工、跨境电商等业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在园区建设的番茄酱加工厂,将本地番茄加工成浓缩汁后,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至波兰,年出口量达 5 万吨,带动周边 1000 户农民种植番茄。
对西北省份而言,霍尔果斯是连接欧洲的 “西大门”。陕西的苹果、甘肃的光伏组件、宁夏的葡萄酒,通过中欧班列经霍尔果斯出境,比经东部港口海运节省 15-20 天。2025 年上半年,西北五省(区)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口的货物额达 850 亿元,同比增长 35%,其中宁夏葡萄酒的出口量同比增长 120%。
从国际产业链看,霍尔果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的产业协同。哈萨克斯坦的小麦通过回程班列运至霍尔果斯,再分拨至新疆、甘肃的面粉厂;德国的汽车零部件经班列运至西安,用于本地新能源汽车组装。这种 “双向流动” 使中欧班列的回程空箱率从 2018 年的 45% 降至 2025 年的 18%。
四、瓶颈与突破:从 “通道” 到 “产业集群”
尽管成绩显著,霍尔果斯要从 “物流通道” 升级为 “产业集群”,仍需突破以下瓶颈:
本地产业支撑不足是核心问题。目前,霍尔果斯出口的货物中,仅 15% 来自新疆本地,其余 85% 为中东部地区中转货物,对本地经济的拉动有限。新疆计划在霍尔果斯建设 “中欧班列配套产业园”,吸引电子组装、食品加工等企业入驻,目标是 2027 年本地货源占比提升至 30%。
跨境金融服务滞后制约贸易便利化。企业在霍尔果斯进行跨境结算时,仍面临汇率波动大、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新疆已与哈萨克斯坦商业银行合作,推出 “人民币对坚戈直接结算” 业务,2025 年上半年结算量达 50 亿元,降低了汇率兑换成本。同时,试点 “铁路运单融资”,企业可凭中欧班列运单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流动资金压力。
人才短缺影响服务升级。霍尔果斯急需懂多语种、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但因地理位置偏远,人才吸引力有限。当地政府已推出 “口岸人才计划”,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2025 年已引进物流、外语类人才 200 名。
未来,霍尔果斯还将拓展 “班列 + 跨境电商” 模式,建设跨境电商保税仓,实现 “欧洲商品通过班列运至霍尔果斯,再通过国内快递分拨至全国”;同时开通 “旅游专列”,吸引中国游客经霍尔果斯赴中亚旅游,带动边境旅游发展。
从中欧班列首列通行到年破万列,霍尔果斯口岸的十年跨越,是中国西北内陆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这条连接亚欧的钢铁动脉,正以更高效率、更宽领域,为 “一带一路” 建设注入持续动力,让 “陆锁国” 的开放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