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议程中,航空业的脱碳挑战尤为突出。与汽车行业不同,航空器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电动化或氢能化,因此,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 被普遍视为中长期内实现航空业净零碳排放的最关键工具。然而,SAF的发展正深陷于严重的供需困局之中,其破局之路高度依赖全球各国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一、 为何是SAF?航空脱碳的“生命线”
- “Drop-in”特性:SAF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与现有航空煤油(Jet A-1)的化学性质几乎一致,无需对飞机发动机、燃油系统或供应链基础设施进行任何改造即可直接混合使用。
- 巨大的减排潜力: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SAF可减少高达80%的碳排放,同时还能减少硫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 技术路径多元化:SAF的原料来源广泛,包括:
- 酯类和脂肪酸类(HEFA):利用废弃油脂、厨余油等为原料,是当前最成熟、最主流的生产技术。
- 纤维素生物质:利用农业废弃物、林业残余物等。
- Power-to-Liquid (PtL):利用绿氢和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燃料,是未来实现完全零碳SAF的终极解决方案。
二、 核心挑战:供需失衡的困局
尽管前景广阔,但SAF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一个典型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循环困局。
(一) 供给端困境:量小价高,难以规模化
- 产能严重不足:目前全球SAF产量仅占航空燃料总需求的0.1%-0.2%。即使所有在建和规划产能全部落地,距离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设定的2030年占比10%的目标仍有巨大差距。
- 生产成本高昂:SAF的生产成本通常是传统航煤的2到4倍。其原因在于:
- 技术成熟度:除HEFA路径外,其他更可持续的技术(如PtL)仍处于示范阶段,投资风险高。
- 原料收集与竞争:废弃油脂等原料的收集、运输和预处理成本高,且与生物柴油等其他行业存在竞争。
- 初始投资巨大:新建SAF炼厂需要巨额资本支出。
- 原料可持续性与可扩展性:确保大规模原料供应不与人争粮、不破坏环境(如避免毁林)是巨大挑战。未来的增长必须依赖于先进的、非粮作的原料技术。
(二) 需求端困境:航空公司“不敢用”、“不愿用”
- 成本竞争力缺失:航空业利润微薄,对成本极度敏感。自愿承担数倍的燃料成本将使航空公司丧失竞争力,尤其是在长途航线上。
- “绿色溢价”分担机制缺失:SAF与传统航油之间的价差(即“绿色溢价”)由谁来承担?是航空公司、消费者(通过票价)、货主还是政府?目前缺乏清晰的分担机制。
- 长期承购协议风险:由于SAF供应不稳定,航空公司难以签订长期的大规模采购协议,而这恰恰是生产商投资建设新产能所必需的保障。
三、 破局关键:多层次的政策推动与市场激励
打破SAF供需僵局,无法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多层次的政策体系进行干预和推动。
- 强制指令与混合配额(Mandates):
- 这是最核心、最有效的推动力。例如,欧盟“RefuelEU Aviation”法规强制要求从2025年起,从欧盟机场起飞的航班所使用的燃料中必须包含逐步提高比例的SAF(从2%到2050年的70%)。这种政策为SAF创造了确定性的市场需求,直接刺激生产侧投资。
- 经济激励与补贴(Subsidies & Tax Incentives):
- 生产端补贴: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为SAF生产提供每加仑1.25-1.75美元的税收抵免,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 消费端补贴:为使用SAF的航空公司提供补贴或税收减免,降低其使用成本。
- 投资支持:政府为SAF生产设施的建设和研发提供贷款担保或直接资金支持。
- 碳定价与排放交易体系(Carbon Pricing & ETS):
- 将航空业纳入碳市场(如欧盟ETS)或实施碳税,会增加传统化石航煤的成本,从而相对提升SAF的经济吸引力,缩小“绿色溢价”。
- 支持研发与创新(R&D Support):
- 政府资助下一代SAF技术(特别是PtL)的研发和示范项目,攻克技术难题,降低未来成本,确保原料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
- 构建合作生态系统(Collaboration):
- 政策应鼓励整个价值链的合作,包括能源公司、航空公司、机场、货主和金融机构,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例如,通过“预购协议”让大型货主承诺购买使用SAF的货运服务,为航空公司提供需求保障。
四、 结论:政策是点燃SAF革命的“火花”
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供需困局,本质上是传统高碳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能源体系转型初期必然经历的阵痛。SAF的战略价值已得到全球共识,但其商业化规模应用之路依然漫长。
当前,政策是打破僵局、激活市场的唯一钥匙。强制混合指令创造了需求的“底盘”,经济补贴降低了成本的“悬崖”,而研发支持则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只有通过一套组合拳式的、稳定且长期的政策框架,才能给予投资者足够的信心,吸引巨额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最终形成“政策推动市场,市场带动创新,创新反哺市场”的良性循环,助力全球航空业真正飞向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