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双清关难点 —— 以非洲、中东为例

一、引言

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演变的当下,新兴市场的地位愈发重要。非洲和中东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态势,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成为跨境贸易的新热点。然而,在开拓这些市场的过程中,双清关环节却犹如横亘在前的巨石,成为众多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

双清关,即出口国报关和进口国清关,看似简单的流程,在非洲和中东却因复杂的政策法规、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特殊的文化宗教因素,变得异常艰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货物滞留、延误交付,甚至面临高额罚款和货物没收的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了解非洲和中东地区双清关的难点,并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有志于在这些新兴市场拓展业务的企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非洲双清关难点剖析

2.1 复杂多变的政策法规

2.1.1 各国政策差异巨大

非洲由 50 多个国家组成,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导致海关政策千差万别。以尼日利亚为例,其海关对于进口商品的分类细致入微,对各类商品的 HS 编码要求精准无误,稍有偏差便可能引发清关受阻。而在南非,进口商需提前在海关进行备案,获取 IOR(Importer of Record)资质,单票货值超过 100 美元就需正式报关,且报关文件审核极为严格,周期长达 5 – 7 天。这种各国政策的巨大差异,使得企业在开展非洲贸易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清关操作模式,大大增加了清关难度和成本。

2.1.2 政策频繁调整

非洲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定,政策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和稳定性,常常因政治、经济等因素随意调整海关政策。例如,2024 年 1 月,尼日利亚突然颁布禁令,禁止酒精饮料进口,且未设置过渡期,许多已在运输途中的货物被迫滞留港口,企业遭受重创。此外,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频繁调整关税税率和贸易限制措施,企业难以提前知晓和应对,增加了贸易风险。

2.1.3 认证要求繁杂

非洲各国对进口商品的认证要求极为繁杂,不同国家、不同产品类别往往需要不同的认证证书。如尼日利亚标准局(SON)规定,电子、建材等 90% 的工业品需取得 SONCAP 认证,药品、化妆品还需在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NAFDAC)注册,整个流程耗时长达 6 个月,且认证标准严格,认证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认证失败,货物无法清关。肯尼亚则要求进口商品需通过 PVOC(Pre – shipment Verification of Conformity)认证,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多方面检测,企业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用于认证准备。

2.2 落后的基础设施

2.2.1 港口设施陈旧

非洲许多港口建设年代久远,设备老化严重,装卸效率低下。例如,拉各斯港作为尼日利亚最大的港口,其起重机、叉车等设备故障率高,更新换代缓慢,一艘普通货轮的装卸时间往往比国际先进港口多出数天。港口堆场空间有限,货物堆放杂乱,导致货物查找、转运困难,进一步加剧了拥堵。据统计,拉各斯港货场占用率长期高达 95%,货物在港口的平均滞留时间超过 10 天,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和货物损坏风险。

2.2.2 内陆运输不畅

非洲内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公路路况差,铁路网络不健全且运营效率低。在一些内陆国家,如乍得、中非共和国等,道路多为土路,雨季时泥泞不堪,车辆通行困难,货物运输时间大幅延长。铁路运输方面,部分国家铁路线路老化,车次少,货物运输时常出现延误、丢失等情况。从港口到内陆目的地的运输衔接不畅,使得货物在中转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双清关的整体效率。

2.3 海关腐败问题

2.3.1 腐败现象普遍

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23 年清廉指数,尼日利亚在 180 个国家中排名第 150 位,海关部门成为腐败重灾区。世界银行调查显示,47% 的进出口企业在非洲遭遇海关索贿。海关官员常以文件不全、货物需开箱查验等为由故意刁难企业,拖延清关时间,迫使企业支付 “非正式费用”(即贿赂)后才予以放行。一些企业为了避免货物长时间滞留,不得不妥协行贿,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3.2 海关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

非洲部分国家海关法律对官员权力约束不足,导致海关官员在货物查验、关税核定等方面拥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可以随意决定货物的查验比例、估值高低,从而为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货物估值环节,海关官员可能人为提高货物申报价值,要求企业补缴高额关税,并与企业私下分成。这种不公正的操作方式使得企业在清关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估成本和风险。

三、中东双清关难点剖析

3.1 严格的认证与文件要求

3.1.1 多样化的认证体系

中东地区对进口商品的认证要求极为严格且多样。以沙特阿拉伯为例,自 2025 年起全面实施 SABER 认证体系,所有货物在装运前必须取得 PC(产品符合性证书)和 SC(装运符合性证书)。其中,PC 证书针对不同产品类别,需提交产品测试报告、技术文件等资料,由沙特当地认证机构审核颁发;SC 证书则在货物出运前,依据 PC 证书及相关商业文件进行申请。若企业未能及时取得这两种证书,货物到港后将面临滞留或退运风险。阿联酋则要求电子产品需提供 GCC(海湾合作委员会)认证,该认证涵盖产品安全、电磁兼容等多方面标准,认证流程复杂,周期较长。

3.1.2 详细的文件规定

中东国家普遍要求进口货物提供完整、准确的文件资料。商业发票需详细注明货物的名称、规格、数量、价值、原产地等信息,且必须附阿拉伯语翻译。原产地证书需由官方指定机构出具,内容填写规范,不得有任何涂改。例如,科威特 2025 年新规要求含锂电池产品的进口报关文件中,必须附带阿拉伯语安全说明书,否则货物将被暂扣。此外,一些国家还要求提供产品说明书、装箱单等文件,文件之间的信息必须相互匹配,任何一处错误或不一致都可能导致清关受阻。

3.2 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

3.2.1 商品限制与禁忌

伊斯兰教法(Halal)在中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对商品的流通有着严格限制。含有酒精、猪肉成分的商品严禁进口,部分国家对女性形象展示、宗教符号使用等方面也有严格规定。某杭州服饰企业出口到卡塔尔的连衣裙,因吊牌印有模特全身照,被当地海关认定为 “违反公序良俗”,整批货物遭销毁。企业在出口商品前,若不了解这些宗教文化禁忌,很容易因商品本身或包装、宣传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清关失败。

3.2.2 特殊的节假日与工作时间

中东地区有众多宗教节假日,如伊斯兰教的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在这些节假日期间,海关等政府部门工作时间大幅缩短,甚至暂停办公,导致货物清关速度放缓。例如,斋月期间,海关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减少,清关效率可降低约 50%。企业若在安排货物运输和清关时未充分考虑这些特殊时间节点,很可能造成货物在港口长时间等待,延误交付时间。

3.3 地区局势不稳定

3.3.1 政治冲突与制裁影响

中东地区长期存在政治冲突,部分国家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爆发战争。例如,伊朗与一些西方国家关系持续紧张,受到国际制裁。在这种情况下,与伊朗进行贸易的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国际航运公司可能因担心制裁风险而拒绝承接运往伊朗的货物;另一方面,货物在运输和清关过程中可能受到额外审查和限制,增加了清关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此外,地区内一些国家内部政治局势不稳定,也可能导致海关等部门工作秩序混乱,影响清关效率。

3.3.2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中东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通过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方式限制进口。例如,一些国家对特定行业的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者实施进口配额制度。企业在出口相关产品时,需要应对复杂的贸易救济调查程序,若无法证明自身产品的合规性和公平贸易性,将面临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口的处罚,严重影响企业在中东市场的业务拓展。

四、应对新兴市场双清关难点的策略

4.1 深入了解政策法规

4.1.1 建立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负责收集非洲和中东各国的海关政策、认证要求、贸易法规等信息。通过订阅官方公报、行业资讯网站、加入相关贸易协会等渠道,及时获取最新政策动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深入分析,建立政策法规数据库,以便企业内部随时查阅和参考。同时,定期组织内部培训,确保业务人员熟悉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变化,提高应对能力。

4.1.2 借助专业机构力量

寻求专业的报关行、货代公司、法律咨询机构的帮助,这些机构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政策解读和清关指导。例如,在办理认证证书时,专业机构可以协助企业准备相关资料,与认证机构沟通协调,提高认证成功率和效率。在遇到复杂的政策问题或清关纠纷时,法律咨询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2 优化物流方案

4.2.1 选择优质物流合作伙伴

在非洲和中东地区选择具有丰富经验、良好口碑、广泛物流网络的物流供应商。这些供应商熟悉当地物流环境和清关流程,能够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仓储、报关、清关等环节。例如,在非洲,DHL、Bolloré 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在清关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在中东,阿联酋航空货运、沙特阿拉伯航空货运等航空公司提供高效的航空运输服务,且与当地海关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有助于货物快速清关。企业与优质物流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降低物流风险,提高双清关效率。

4.2.2 合理规划运输路线与方式

根据货物的特点、目的地以及运输时效要求,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和方式。对于非洲内陆国家,考虑通过周边港口中转,再结合公路、铁路等内陆运输方式将货物送达目的地。例如,运往中非共和国的货物,可以选择先运至喀麦隆的杜阿拉港,再通过公路运输进入中非共和国。在运输方式选择上,对于高价值、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优先考虑航空运输;对于大批量、低价值的货物,可采用海运集装箱运输,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避开当地的节假日和物流高峰期,减少货物在途时间和清关等待时间。

4.3 加强与当地合作

4.3.1 建立本地代理网络

在非洲和中东各国建立本地代理网络,委托当地有实力、信誉良好的代理商协助处理清关事宜。本地代理商熟悉当地的商业环境、政策法规和海关运作方式,能够与海关官员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解决清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尼日利亚,企业可以委托当地有资质的清关代理公司负责货物的清关手续,这些代理公司通常与海关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了解海关最新要求,帮助企业快速完成清关。同时,本地代理商还可以提供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为企业在当地的业务开展提供便利。

4.3.2 参与当地商会活动

积极参与当地商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与当地企业、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商会活动,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行业动态以及政策法规变化,拓展业务渠道。同时,商会在促进企业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企业在双清关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商会的力量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争取政策支持和解决方案。例如,在沙特阿拉伯,企业加入当地的商会后,可以通过商会组织的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与沙特海关官员直接交流,了解海关政策的执行细节,为企业清关提供有利条件。

五、结论

非洲和中东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为全球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然而,双清关环节所面临的诸多难点,如复杂多变的政策法规、落后的基础设施、海关腐败问题、严格的认证与文件要求、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地区局势不稳定等,给企业的跨境贸易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些难点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贸易风险,还可能导致货物滞留、延误交付,损害企业的商业信誉。

通过深入了解政策法规、优化物流方案、加强与当地合作等一系列策略,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应对双清关难题。建立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有助于企业准确把握政策动态,合规开展业务;选择优质物流合作伙伴、合理规划运输路线与方式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风险;建立本地代理网络、参与当地商会活动则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利用当地资源解决清关问题。

尽管挑战重重,但只要企业积极应对,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跨越双清关障碍,在非洲和中东新兴市场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收获丰硕的成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