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GMS 国际道路运输首发直达越南海阳:打通中越陆运新通道
2025 年 8 月 4 日,一辆满载电子原材料的货运车辆从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出发,历经 48 小时直达越南海阳省。这标志着 GMS 国际道路运输 “中国重庆 — 越南海阳” 线路正式开通,不仅实现了重庆在大湄公河次区域(GMS)道路运输领域的突破,更为中越跨境贸易开辟了一条高效、稳定的陆路新通道。
一、GMS 框架下的中越陆路新选择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机制成立于 1992 年,涵盖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六国,旨在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国际道路运输是合作的核心领域,已建成 “南北经济走廊”“东西经济走廊” 等跨境通道。但长期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的陆路运输主要依赖广西凭祥、云南河口等边境口岸,重庆等中西部城市的货物需先经公路转运至边境,再进入越南,全程耗时常超过 72 小时,且中转环节增加了货损风险。
“重庆 — 越南海阳” 线路的开通,打破了这一局限。该线路全长约 1200 公里,从重庆出发后,经贵州遵义、广西南宁,从友谊关口岸出境,再经越南谅山、河内,最终抵达海阳。作为越南北方重要的工业省份,海阳聚集了三星电子、立讯精密等多家跨国企业的生产基地,对电子原材料、零部件的运输需求旺盛。
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负责人介绍:“这条线路实现了两个‘首次’—— 首次从重庆直达越南腹地,首次采用‘一次报关、全程通关’模式。以往货物从重庆到海阳需在边境换车 3 次,现在全程使用中越两国双牌照车辆,中途无需换装,货损率从 5% 降至 0.3% 以下。”
二、效率革命:从 “多段转运” 到 “无缝衔接”
“重庆 — 越南海阳” 线路的高效性,源于通关模式与运输组织的双重创新。
在通关方面,中越两国海关联合推出 “跨境公路运输快速通关系统”。企业在重庆提交电子报关单后,数据实时同步至友谊关、谅山等沿线海关,车辆抵达口岸时,只需通过智能验关通道(配备车牌识别、货物扫描等设备),3 分钟即可完成查验放行,较传统模式节省 2—3 小时。2025 年 6 月试运营期间,该线路的通关效率较传统路线提升了 80%。
运输组织上,线路采用 “定时、定点、定线” 的班线模式。每天从重庆发车 2 班,使用 13.6 米长的冷藏集装箱车(适合运输对温度敏感的电子元件),配备双驾驶员轮流驾驶,全程不停车(除加油和通关外)。车辆安装了北斗定位和视频监控系统,重庆物流基地的调度中心可实时监控行驶状态,遇拥堵时及时调整路线。
越南海阳省工业和贸易厅官员陈明珠表示:“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海阳则是越南的电子制造业中心,这条线路就像一条‘产业血管’,将两地的产业链紧密连接起来。目前,海阳的企业从重庆采购的原材料,到货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48 小时,库存周转率提升了 30%。”
三、对区域贸易的多维价值
“重庆 — 越南海阳” 线路的开通,不仅惠及中越两国企业,更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重庆而言,这是其打造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的关键一步。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重庆此前的跨境物流主要依赖海运(经广西北部湾港至东南亚)和铁路(中老铁路),陆路直达线路的缺失限制了对越南等市场的辐射。该线路开通后,重庆至越南的运输成本降低 15%,时效提升 40%,预计每年将带动重庆对越出口增长 25%,尤其是笔电、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品。
对越南来说,线路为其北方工业区提供了更稳定的供应链。近年来,越南承接了大量电子产业转移,但原材料依赖进口,其中 60% 来自中国。传统运输方式受天气、边境拥堵等影响较大,2024 年曾因广西暴雨导致友谊关口岸关闭 3 天,海阳的三星工厂一度面临停产风险。“重庆 — 海阳” 线路的常态化运营,为企业提供了 “备份通道”,增强了供应链韧性。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看,该线路是 GMS “南北经济走廊” 的延伸。未来,线路可进一步延伸至越南胡志明市,并与老挝、泰国的公路网衔接,形成 “重庆 — 越南 — 柬埔寨 — 泰国” 的跨境陆路网络。中国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专家指出:“这条线路的意义,在于证明内陆城市也能成为跨境道路运输的起点,为中西部地区对接东盟市场提供了新范式。”
四、挑战与优化:如何让线路更 “顺畅”?
尽管线路开局良好,但长期运营仍需应对多重挑战。
首先是基础设施差异。中国境内路段以高速公路为主,而越南境内从谅山到海阳的部分路段为二级公路,路面较窄,大型货车通行速度受限。越南计划 2026 年启动该路段的拓宽工程,将车道从 2 车道扩至 4 车道,预计完工后全程通行时间可再缩短 2 小时。
其次是运输标准统一问题。中越两国的货车载重标准、车辆尺寸限制存在差异,导致部分中国重型货车无法进入越南。目前,线路主要使用符合两国标准的 “中越双标车”,但这类车辆的运力较中国国内货车低 20%。专家建议,可推动 GMS 成员国统一跨境货车标准,例如采用国际通行的 “12 吨轴重” 标准,提升单车运载效率。
此外,沿线服务网络有待完善。目前,线路沿线的服务区、维修站较少,一旦车辆出现故障,救援难度较大。重庆物流企业正与越南合作伙伴协商,计划在南宁、河内等地建立联合服务站,提供维修、加油、驾驶员休息等一站式服务。
为扩大线路影响力,重庆还计划推出 “公路 + 铁路” 联运产品:将四川、陕西的货物通过铁路运至重庆,再经 “重庆 — 海阳” 线路进入越南,形成 “中西部 — 重庆 — 东盟” 的集散网络。同时,针对农产品等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开通 “冷链专列”,配备温度监控系统,确保越南的热带水果 3 天内抵达重庆市场。
“重庆 — 越南海阳” 线路的开通,是中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缩影。在 RCEP 协定全面生效的背景下,这条跨越 1200 公里的陆路通道,不仅缩短了货物的运输距离,更拉近了中国中西部地区与东盟市场的经济联系,为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